诚信配资 他是嬴政的战略之师,却被《大秦赋》忽略!_秦国_尉缭_秦王
“秦王这副面相真不怎么样,显得过于刚烈,若我稍有冒犯,恐怕立刻就会被杀掉。这可真是虎狼之秦,我还是趁着天黑,赶紧跑吧。” 尉缭,这位被秦王政视为座上宾的谋士,心中思量着如何迅速收拾行李,以便逃离这片充满危险的土地。
仔细翻阅秦国的历史,“奋六世之余烈”这句话频繁地被提及,反映出秦国凭借着六朝的赫赫荣耀而自豪。这种成就并非偶然,而是依靠历代王主都能得到优秀谋士的支援,战略上的明智决策至关重要。
在这一历史背景下,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些杰出的臣子,例如孝公的商鞅、惠文王的张仪、以及昭襄王的范睢。他们不仅在制度改革和外交策略上取得了显著成就,确实名副其实地被称作战略之师。然而,奇怪的是,很少有人提及嬴政身边有着怎样的战略顾问。
有人提到李斯和韩非,但在我看来,李斯更像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,而不是真正的战略家。而韩非则更倾向于思想领域,他的聪明才智未必能转换为实际的军事策略,而最终被赐死,甚至未能帮助秦始皇完成伟大的统一事业。
展开剩余67%今天故事的主角正是这一缺失中的一位重要人物,名叫尉缭。他为秦王嬴政实现六国统一贡献了巨大力量,其主张是“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”。正是这种策略,使得嬴政在亲政后的短短十年内,就将东方的六个国家一一消灭。但遗憾的是,这位杰出的人物几乎在《大秦赋》中被完全忽视,他的事迹理应为众人所知。
谈及秦国的人才来源,不得不提战国时期的魏国,作为秦国的人才市场,魏国向来未曾让秦国失望。在商鞅、张仪和范雎之后,尉缭的出现也证明魏国不断为秦国输送人才。
实际上,历史上有两个叫尉缭的人物:一个活跃在魏惠王时期,另一个则活跃于秦王嬴政时期。这两位尉缭的生平几乎没有记录,显然是不同的人,毕竟两者之间几乎相隔了近百年。然而可以确定的,是尉缭来自魏国,并且自称为鬼谷子的门徒。这样的自我标榜未免显得有些随意。
在秦国,尽管当时文臣武将众多,却缺乏真正的军事战略家,让嬴政烦恼不已。正当这个时候,尉缭的出现恰逢其时,解决了燃眉之急。他一到秦国便向秦王献策,主张使用贿赂的手段,建议嬴政不要吝啬财物,积极购买间谍以破坏诸侯间的联合,从而达到逐个击破的效果。这番话直戳秦王心底的忧虑,使得嬴政感到尉缭绝非一般之人,便逐渐对他言听计从。
不仅如此,为了显示对尉缭的重视,秦王甚至让他与自己共享相同的衣食,见面时总是表现得十分谦卑,然而,尉缭对此并无太多感动。他甚至向嬴政看相,指出他的面相特征,言辞中透露出秦王的严厉与缺乏仁德,令他心生出逃之念。不过,蒙恬追到了他,经过多次请求,李斯也以国尉之职挽留他,而嬴政本人更是不止一次地恳求,希望尉缭能够留在秦国,最终尉缭终于决定留下来。
在秦国时期,尉缭提出了治军的十二条正反面经验,并强调“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”的思想。在短短几年间,他帮助秦始皇消灭六国,实现了统一大业,尉缭本人也因此功成名就,却在此后的历史中变得不知所踪,让人唏嘘不已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宏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